连跨6个千亿台阶,厦门剑指万亿GDP俱乐部

Connor bitop交易所官网 2024-12-27 1 0

连跨6个千亿台阶,厦门剑指万亿GDP俱乐部

厦门思明区演武路航拍。视觉中国 图

经济大省、经济大市,正在勇挑大梁。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。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,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、各展所长……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。

作为经济特区和现代海洋城市,过去一年来,厦门勇立潮头、勇毅前行,以全面深化改革、高水平对外开放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、协调共享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。

日前召开的“厦门这一年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透露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24年预计增长9%左右,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提高到今年的3.4%以上,前11月新增招商签约项目总投资增长12.2%……改革热度、营商环境、科技创新排名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。

面对“外部压力加大、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”,厦门何以保持强大的发展韧性,又如何以特区担当,提升“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”?

01

厦门经济,何以一路领跑?

过去11年,厦门GDP总量从2922亿元增长到8000亿元以上,连续跨越6个千亿台阶,成为下一个万亿GDP城市的有力竞争者。

今年以来,面对外界环境变化,厦门经济依旧稳中有进、进中提质,现代化集群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。据官方预计,2024年厦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9%左右,增幅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,也位居全省前列,工业对GDP增长贡献达41.4%。

抓牢实体经济,厦门制造业的高增长从何而来?

一方面,大项目带动大投资,大投资带动大产业。十亿级百亿级项目,既能在当期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直接拉动经济增长,更能通过产业布局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为经济创造新的增长动能。

展开全文

日前,协鑫储能全球总部公司正式签约落户厦门。作为全球十强新能源企业,协鑫集团将把储能PACK和储能系统集成生产基地落户厦门翔安,建立10GWh储能生产基地,预计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超百亿元。

根据“厦门这一年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今年1-11月,全市新增招商签约项目703个,总投资902亿元,同比增长12.2%,其中超百亿级项目4个,以有效投资有力对冲了房地产投资承压的局面。

连跨6个千亿台阶,厦门剑指万亿GDP俱乐部

新能安二期项目位于同翔高新城,将与一期项目协同联动。厦门日报 张奇辉 摄

其中,投资双双超百亿的新能安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(二期)、士兰集宏8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建设如火如荼,对于厦门打造新能源、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带来强大支撑。

以制造业为主的有效投资,既是厦门持续优化投资结构的体现,也是借助大投资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积极行动。

今天的投资,决定明天的产业方向和结构。一般而言,一个百亿级大型项目,从动工到建成再到贡献产值,时间周期在一到两年左右。

此前重点布局的总投资480亿元的“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”、总投资330亿元的“厦门天马光电子第8.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”项目,都已建成运营,产能持续爬坡,带动厦门加速向全球显示产业高地迈进。

连跨6个千亿台阶,厦门剑指万亿GDP俱乐部

天马光电子第8.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。中建八局 图

另一方面,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,主要工业品的升级换代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。

数据显示,1-11月,厦门锂离子电池、液晶显示模组、集成电路、新能源汽车和液晶显示屏产量分别增长67.4%、47.2%、29.8%、21.7%和7.6%。

这些主要工业品分别指向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,既是当前城市竞争和产业转型的主赛道,也是厦门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。主要工业品两位数的增长,既稳住了工业大盘,又蕴藏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。

当前,厦门正在谋划构建动能持续、梯次发展的“4+4+6”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其中,电子信息、机械装备、商贸物流、金融服务四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万亿,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6.6%,接近半壁江山。

产业强则城市兴。从改革开放之前以渔业农业为主,到八九十年代以加工贸易业为主,再到如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,厦门经历了从“加工”到“制造”再到“创造”的转变,向着万亿城市不断迈进。

02

追新逐质,厦门含“新”量有多高?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,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大国博弈、科技竞争、城市发展的关键一环。能否深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驱动力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,成为至关重要的胜负手。

日前发布的《厦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(2025—2027年)》提出,到2027年,厦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,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将达到500家。

这一目标并不遥远。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先发地之一,厦门集聚了近200家人工智能企业,实现产业链全覆盖,成为福建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,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水平和产业规模进入国内前列。

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培育未来产业。这意味着,“人工智能+”正在上升为国家行动,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一环。

国家层面重点聚焦和部署的新赛道,无疑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,也是各地积极抢滩布局的热门领域。去年重要会议“点名”的低空经济让2024年真正成为“低空元年”,这次重点布局的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无疑也会让2025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大年。

一如当年“互联网+”所带来的巨大增长动能,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赛道,“人工智能+”将体现出更高能的技术引领效应,持续赋能智能制造、智慧医疗、低空经济、城市治理等,为各大城市再造新的增长极。

种种信号表明,厦门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争夺战中已有关键的一席之地。目前,厦门正在全面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、化合物半导体、新型显示、新型储能、创新药械五个未来风口产业。

新兴产业拔节生长,未来产业攀高成势,是厦门积极构建动能持续、梯次发展的“4+4+6”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。

厦门支柱产业、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齐头并进,既得益于一流的创新资源和战略科技力量的持续汇聚,也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不无关系。

连跨6个千亿台阶,厦门剑指万亿GDP俱乐部

厦门双子塔。视觉中国 图

近年来,随着大装置、大平台、大院所,省创新实验室、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汇聚,厦门的创新实力与日俱增,包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制造业“单项冠军”在内的各类企业创新主体层出不穷,带动厦门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位次的不断提升。

一个体现是创新强度,即研发强度与GDP之比,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科技创新的投入规模和发展水平。数据显示,2023年,厦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.3%,高于全国、全省平均水平;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5.2件,位列全省第一。

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,带来一流的科技成果。数据显示,过去10年来,厦门3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、603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,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超过20%,全市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、全球领先水平,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。

另一个体现是在全球科创城市矩阵中所处的位置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集群、自然杂志推出的自然指数-科研城市最具权威性。根据最新发布的2024年榜单,厦门在全球科技集群中跃升到第72位,较3年前大幅提升31位;而在全球领先科研城市及都市圈中,厦门居第45位,较2022年上升18位。

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着眼于产业创新,全球科研城市聚焦于基础科研,两大榜单排名的共同提升,标志着厦门在基础研究、科技创新、产业创新等领域形成齐头并进之势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一流的创新资源禀赋,不断涌现的高能级创新平台,加上对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,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,厦门有望继续走在前列。

03

“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”,正在成为厦门新的使命。

区域协调发展,既有国家层面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,也有省内不同地市之间、城市内部不同片区之间的协调发展。近年来持续推动的城市群、都市圈、东中西协作、山海协作、岛湾融合等战略,都是着眼于此。

作为陆地面积最小的经济特区和副省级城市,厦门本身就有着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,加上“城在海上,海在城中”的独特空间格局,以及岛内率先发展的历史原因,高峰时期占地面积不到全市10%的厦门岛“挤”进了一半人口,岛内岛外存在一定发展落差,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受限,一些“大城市病”也开始凸显。

对此,早在2002年,厦门就确立了“提升本岛、跨岛发展”的重大战略,将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、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、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、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相结合,开启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、从“小而美”向“大而强”、从单兵突击向都市圈抱团发展的关键一跃。

20多年过去,厦门岛内愈发繁荣,岛外崛起了新的增长极,岛内岛外协同发展,不仅城市框架得以拉大,发展腹地大幅拓展,空间格局为之一新,城市承载力全面增强,而且一批产业新城脱颖而出,众多新产业在岛外扎根落地,产城融合持续推进,将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。

人口的城市内部的流动最能说明问题。作为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,2000年至今,厦门常住人口从232万增加到532.7万人,而岛外人口从高峰时期的不足一半增加到61.2%,中小幼在校学生数岛外占比达到62.6%,岛外的集美区人口更是突破百万大关,超过岛内的思明区、湖里区跃居厦门人口第一大区。

连跨6个千亿台阶,厦门剑指万亿GDP俱乐部

厦门科学城和智谷云谷天际线。视觉中国 图

不只是人口,以厦门科学城、火炬(翔安)产业区、厦门软件园三期、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一批高新园区在岛外拔地而起,形成了岛内以金融、高端服务业、总部经济,岛外以高端制造为主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。如今,厦门70%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、60%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来自于岛外。

人随产业走。没有产业作为依托,人口疏解就无从谈起;没有人口作为支撑,新城往往有沦为“空城”的风险;没有公共资源持续导入,人产城融合同样无从谈起。幸运的是,过去20多年,厦门多条腿走路,人口、产业、城市建设齐头并进,带动岛内岛外的协同发展、相向而行。

厦门内部实现协同发展,与周边地区的同城化、一体化同样迈入新阶段。今年7月,《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》正式印发,提出整合厦门特区优势、漳州资源优势、泉州民营经济优势,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,“闽南金三角”加速建圈,厦门的“朋友圈”持续扩容。

以本市和都市圈为依托,厦门还在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高水平开放。对内积极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,构建协同高效、利益共享、设施连通和优势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;对外,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、RCEP国家经贸合作,提高国际贸易和投资水平。

厦门是靠什么做到这一点的?基础设施的“硬联通”、公共服务的“软联通”、岛内岛外及都市圈的“心联通”是关键。四通八达的交通拉近了时空距离,公共服务一体化拉平了发展水平,协同发展更缩短了心理距离。

在厦门岛内外,随着海沧隧道、翔安大桥建成通车,轨道1、2、3号线开通运营,环湾放射路网基本贯通,厦门岛内岛外形成了“半小时交通圈”;在都市圈,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即将开工,未来厦门与漳州、泉州有望形成“1小时交通圈”,不是一城,胜似一城。

在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的助力之下,20多年前擘画的蓝图正在一一实现。“宁要岛内一张床,不要岛外一间房”的说法早已沦为过去式,整个厦门也在摒弃传统的“岛民意识”“海岛意识”,向着“湾区城市”大步迈进。

04

厦门,何以迈向万亿之城?

万亿GDP,是城市经济能级的外在标志。截至2024年,我国内地已诞生26个万亿GDP城市,覆盖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强省会在内的多个省份。

数据显示,2012年到2023年,厦门经济总量从2922亿元增至8066.49亿元,年均增长7.1%;人均GDP从7.43万元增至15.17万元,实现翻番。

按照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速,在“十五五”前期有望顺利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。

与一些坐拥庞大县域的广域型城市不同,与一些靠着合并周边地市不断扩张的强省会也不同,厦门陆地面积最小、人口规模居于中游,其发展不可能沿袭一些地方铺大摊子的模式,更不会如个别强省会靠外延式扩张直接做大体量,因此万亿GDP的突破要付出更多努力,更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支撑。

在GDP总量方面,厦门与同能级城市固然存在一定差距,但无论是人均GDP、人均收入、平均工资,还是地均GDP、亩均效应等代表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上,厦门均位居第一梯队,这才是经济竞争力更为关键的标志。

未来,向着万亿突破,厦门有哪些“杀手锏”?

其一,科创强市、制造强市。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深化,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,也带动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洗牌。面对这一变局,唯有将科技创新摆在首位,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。

厦门在这方面走在前列。据“厦门这一年”发布会透露,厦门转型升级成效显著,发展动能加快转换,产业结构更优,创新动能更强,产业能级更高,内生动力更足,发展环境更优。在各大城市逐鹿的万亿级新赛道上,厦门已抢得先机,其中新能源产业过去三年年均递增超30%以上,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等一批新赛道产业也在加快集聚。

其二,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。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演化,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日益凸显,而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,正是厦门构建长远发展优势的关键一环。

外向型城市容易受制于全球环境的风吹草动,而跃升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,则能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,利用内需外贸两种资源,形成外商投资、对外投资双向互动的新局面,既能有效抵御外界风险,又能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
其三,改革之城、开放之城。40多年来,厦门从一座海防小城变身为国际大都市,创下了近千倍的增长奇迹,背后正是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,以及“厦庇五洲客,门纳万顷涛”的开放格局所铸就的成果。

改革创新、对外开放之于厦门,不是过去式,而是现在进行时。近年来,厦门以开放促改革、以改革促融合,以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,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、高效联动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
可以说,无论是经济发展、产业升级,还是改革创新、区域协同发展,厦门走在主要城市前列,既是经济特区勇于担当的体现,也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不断向上突破的不懈动力。

评论